最近总听街坊邻居念叨:"莱山区老道那帮摆摊的咋突然都没影儿了?"这事儿吧,得从去年城管整治说起。虽然政府说是为了市容市貌,但那些吃了十几年夜市炒粉的老顾客可不买账——您说这人呐,有时候就认个习惯。
原先老道夜市那叫一个热闹!傍晚五点半,炸串摊的王叔准时支起遮阳伞,隔壁卖糖水的李婶儿永远在跟顾客唠家常。现在可好,整条街安静得能听见树叶响。不过话说回来,这种变化倒也不是全无征兆。
去年创卫检查那会儿,就有摊主收到过整改通知。只是谁都没想到,最后会直接来个"一刀切"。具体搬迁补偿怎么谈的咱不清楚,但看着那些突然失业的摊主在街角发愣,心里确实不是滋味。
现在最神奇的是,虽然官方规划的"美食广场"冷冷清清,但在三公里外的废弃厂区却自发形成了新夜市。这地方吧,虽然环境差点意思——地上还有碎砖头呢,但烟火气倒是回来了七八成。上周我去转悠,居然碰见原来卖烤冷面的张大姐,她说这儿虽然不用交摊位费,但总担心哪天又被取缔。
有个现象挺有意思:在这摆摊的八成都是老面孔,但顾客却少了一半。问了几个人,都说"太远了懒得跑"。或许暗示着,城市记忆这种东西,光靠强制搬迁是割不断的。
我专门跑去街道办打听过,工作人员也倒苦水:"创卫考核要评分,投诉电话要处理,我们夹在中间更难做"。这话倒是不假,上个月就有居民因为夜市噪音打12345,可等真取缔了,同一栋楼的大爷又抱怨买不到早餐。
说到这儿突然想起个事——你们发现没有?现在外卖平台上突然冒出好多"老道秘制烤鱼""正宗夜市炸串"的店铺。虽然地址写的都是美食广场,但看评论区有人爆料,其实都是原来那些摊主在自己家里偷偷做的。具体监管怎么界定这种"家庭作坊",恐怕还得再观察观察。
最让我感慨的是五金店老赵说的话:"以前收摊后,整条街的商户都会互相帮忙收拾。现在?对门邻居长啥样都快忘了。"城市改造就像拆毛衣,有时候线头一扯,带走的是一整片人情网络。
前两天路过老道,看见几个穿校服的学生在空荡荡的街边拍照。问起来才知道,他们是在完成什么"城市记忆"的社会实践作业。想想真是魔幻,我们每天生活的地方,居然成了别人研究的"历史现场"。
这事儿说到底,就像小区里总有人嫌广场舞太吵,可等真禁止了又嫌太冷清。城市管理哪有完美方案呢?现在唯一能确定的是,那些承载着集体记忆的炒锅油香,确实需要找个新的安放之处——不管是物理空间上的,还是心理距离上的。
最近听说有政协委员提议搞"流动摊位许可证",虽然具体细则还没出来,但总算是个积极的信号。要我说啊,与其纠结"人都去哪了",不如想想怎么让这些城市毛细血管重新活起来。毕竟,没了烟火气的街道,就像没放盐的汤,总差点意思。
莱山区老道夜市搬迁最新消息
莱山区老道小吃摊现在位置
莱山区老道夜市取缔原因
莱山区老道美食街现状
莱山区夜市搬迁到什么地方
莱山区老道摊主去向调查
莱山区老道夜市还能恢复吗
莱山区老道附近好吃的小摊
莱山区老道夜市历史有多久
莱山区老道夜市最出名的小吃
评论1:note3 无法连接服务器 评论2店员的服务态度评论3纪梵希化妆服务评论4党群服务中心是做什么